2017年来,铜川中院紧扣市委“冲在一线 ,干在实处,帮贫解困促发展”工作部署,坚持精准物质扶贫、精准项目扶贫、精准技术扶贫、精准法律扶贫、精准文化扶贫齐力并发,通过精准施策“戳靶心”,上下合力“挖穷根”,曾经的深度贫困村—铜川市印台区金锁关镇姚湾村正在发生一场美丽的“蝶变”,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梦正在现实的催生下徐徐展开。 一、精准物质扶贫,打牢治贫之基 精准扶贫的目的是实现“输血”到“造血”的合理转变,“输血”是基础,“造血”是根本。而没有扶贫资金的“输血”只是空谈,如何在法院经费紧张的局面下做好扶贫资金这块蛋糕,如何在最大限度发挥扶贫资金效用的前提下分好这块蛋糕,铜川中院所创新推行的“滚动式”资金扶贫模式成为破解这一瓶颈的金钥匙。 何为“滚动式”资金扶贫?即法院按照比例配套出资,与干警的捐款一并成立6万元的扶贫基金,设立专用账户,专款专用于包抓村组的脱贫致富。基金的发放使用按照帮扶干警和困难户共同商定发展项目——提交可行性报告——考察审核批准——发放等程序严格操作,扶贫资金先出借给扶贫对象,待其脱贫后归还,再出借给新的扶贫对象,在此过程中,对贫困户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监管,确保资金用于创业致富,实现了扶贫资金使用的循环性、规范性和长效性。时任铜川市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市长李志强对铜川中院的资金扶贫模式作出专门批示:“铜川中院的做法很有创意,请脱贫办关注并及时总结”。 自2016年以来,铜川中院利用扶贫基金共为5户贫困户购买奶山羊103只山羊,及时邀请市、区畜牧专家来村进行现场养殖技术培训和羊病检查,同时还按照产业基金管理办法对养殖户按养殖数量给予了近0.5万元奖励性补助,提高他们养殖的积极性。瞅准山区土蜂养殖的自然条件和前景,鼓励引导农户尤其是贫困户重视土蜂养殖,并先期拿出0.3万元进行扶持,促进土蜂养殖业发展。目前,全村养蜂户从原来的6户20余箱已发展到15户近50箱,最多一户养殖土蜂21箱(其中贫困户占到9户)。而这些产业的发展资金均来源于铜川中院首创的“扶贫专项基金”。 二、精准项目扶贫,疏通扶贫之脉 贫困户的扶贫资金有了着落,而村里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所需的资金则更为庞大,本就闭塞的村子如果还是风起尘扬的细窄土路!如果种地收割还是牛耕人背!如果夜晚还是靠手电筒微光探路!脱贫无疑难上加难!铜川中院党组一班人不厌其烦地奔走于发改委、农业局、交通局、扶贫局等各个市级部门之间,通过请示报告、座谈研判、实地调研等大量工作确保了一大批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顺利落地。 自去年以来,铜川中院党组通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为姚湾村安装太阳能路灯75盏,覆盖了全村5个村民小组,实施点亮工程,方便山区群众出行。针对姚湾村境内坡地多,产量低、生产作业难的现状,市中院争取项目资金30万,为村上平整坡地300亩。针对村里的自来水管道严重老化,管道经常堵塞、人畜饮水困难的现状,年初协调联系市区水利部门投资39万元对4组通水管网进行更换新建,解决了46户119人的人畜饮水问题。今年8月份又主动协调水务部门,计划投资110余万元对全村5个小组人畜用水进行全面改建,目前容量108方的蓄水池已建成,其它正在按计划实施,有望一次性彻底解决多年来阻碍全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用水问题。针对部分村组内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道路泥泞,不畅通等问题,及时和村上协调,争取项目资金110万,对姚湾村一组1.5公里的巷道进行了硬化。协调市区水利部门项目资金238余万元对该村2组和4组2.5公里通组路进行道路硬化,目前,道路路基拓宽平整施工已完成,年后将正式进行水泥铺设。同时,还积极支持个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体私营公司发展大棚蘑菇、蔬菜及养殖,鼓励贫困户利用互助资金进行产业小额信贷,发挥好合作社加企业解决和带动贫困户务工和农产品销售问题。目前已申请发放小额信贷6万元,合作社发放股金2、5万元,进一步提高了发展产业积极性,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三、精准技术扶贫,破解致富之障 致富项目一一确定,但贫困户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技术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却成为制约其致富的最大藩篱,及时有效地解决群众在生产经营中随时面临的技术难题显得迫在眉睫,技术扶贫由此应运而生。 在技术扶贫环节,铜川中院将以往的送科技下乡的“配餐制”转变为“点餐制”,贫困村、贫困户需要什么就送什么,并积极联系市区(县)两级农业部门、科技部门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品创建工程,为每户贫困户“量身定做”一种农牧业产品,确保了每户贫困户有一个致富项目,具体工作中,扶贫干部积极联络相关养殖、种植方面的技术专家为贫困户逐户提供技术指导,细化包扶方案确保每户贫困户所发展的养殖业或种植业得到精准指导。 自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市中院共落实帮扶专项资金12万元用于发展种养殖产业,全方位从资金、技术、化肥、销售上进行支持,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已共利用基金购买发展奶山羊160余只,养殖土蜂50多箱,栽植干杂果核桃299亩(贫困户21户78亩),带动贫困户养殖一项年增收3.6万元。同时为2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协调解决贷款6万元,联系解决一名扶贫特岗员与一名大专毕业生贫困户子女到高速收费站工作,增加稳定收入。帮扶中,市中院还多次邀请市区养殖专家、医疗卫生、果树专家来村开展和种养殖、疫病防治、就业创业、法律维权等技术培训和讲座、培训10余场次,参加群众500人次。各包扶干部也通过捐款捐物、购买烤火煤及米面油生活用品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通过大力实施精准技术扶贫,产业带动。如今,各贫困户的致富项目已初具规模,与技术扶贫相配套的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已形成链式发展。 四、精准法律扶贫,树立扶贫之纲 由于农村传统“人情”观念根深蒂固、村民生活空间狭小、法律接触面窄等多种因素影响,贫困村的村民往往因法律意识淡薄而纠纷不断、因维权意识不足生产经营利益受损等现象屡见不鲜,法律意识淡薄是群众致贫的重要因素之一。铜川中院在脱贫攻坚中,坚持把与法院职能契合度最高的法律扶贫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培育和引导农村群众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思维。 为确保法律扶贫工作取得实效,铜川中院组织11位业务骨干编撰《法律扶贫—农村实用案例选编》和《法律扶贫—农村实用法律知识手册》图书,整合了铜川中院所办理的辖区内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婚姻家庭、遗产继承、相邻关系、土地承包等民事类案例以及盗窃、抢劫、诈骗等警示性刑事案例,以及婚姻法、继承法、土地承包法等常用法律知识,以期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中逐步提升基层群众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法律扶贫—农村实用案例选编》和《法律扶贫—农村实用法律知识手册》共印制2万册,目前,以通过各区县扶贫局发放1.2万余册。与此同时,铜川中院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主体责任,先后选派4名法官赴姚湾村开展了2期法律知识讲座。并发挥巡回审判 “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职能作用,积极选择涉农典型案件深入包抓村组和其他贫困村就地开庭23次,通过就地审理、就地调解、就地履行,让百姓近距离感受司法、亲近司法,增强法治观念,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五、精准党建扶贫,开发致富之智 贫困村文化水平落后,农民文化生活贫乏,观念习俗滞后是不争的事实,文化的“断粮”又造成了底层民众精神的封闭与视野的狭隘,严重阻碍了贫困地区的创收脱贫。“治贫”必先“治愚”,铜川中院始终以党建联建为切入点,把文化扶贫贯穿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始终,使之逐步成为贫困村群众脱贫的助推器。一是结对子共促共建。铜川中院机关党委与姚湾村党支部,28名科级以上干部和28户困难群众,铜川中院党员与姚湾村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了常态化的“联村联心联党建”一对一帮扶,各包扶干部通过引导制定帮扶计划、开展捐款捐物、购买烤火煤及米面油生活用品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形成了支部引领、党员示范、机关联村、干部结对、“第一书记”推动的联村扶贫工作格局,帮助贫困群众搭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实现了机关党建与基层党建的互联互动互通。二是建阵地优化平台。市中院协调资金12万元对姚湾村村级两委会进行改建,建立活动场所1170平米,健全了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党建资料室、群众接待室等9个部室,投资2万余元配齐了办公设备,完善相关党建工作制度和党建宣传牌匾宣传长廊,配齐配强了党建、脱贫资料员及扶贫特岗员、远程教育管理员等专职人员,充分发挥党建主阵地作用,优化提升党建服务水平。三是强联建互学互助。市中院机关5个党支部与姚湾村党支部建立了党建联建机制,每逢“七一”前夕,铜川中院机关第二支部全体党员干部到姚湾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院党组书记冯迎春坚持每月来村进行调研,解决实际问题。并与其它班子成员、党员代表先后为姚湾村党员讲党课5次,赠送党建资料和科技书籍,开展党小组为贫困户加固羊圈活动,共庆党的生日,建立起了党总支与村党支部互学互助机制。组织开展了一对一帮扶送温暖活动、春节文艺干部群众联欢、脱贫文化下乡、法律维权及妇女生殖健康、烹饪编织、种养殖技术等培训20余场。今年庆“七一”前夕,组织全村党员赴照进接受红色教育、开展党旗下宣誓和60岁以上党员群众走访慰问活动,提高党员党性意识,激发党员冲在一线,干在实处,追赶超越,脱贫攻坚积极性,党员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咬定青山不放松,势将青山变金山。物质资金上的竭力注入,产业项目上的倾力帮扶,法律文化上的全力投入,铜川中院全体帮扶干警正拧成一股绳,聚成万钧力,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决打赢精准扶贫这场硬仗!在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中彰显人民法院的责任担当! 审核:侯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