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时代,英国再了不起,还能阻挡住生产技术横向传播?既然技术能传播,制度也能学,世界上就有的是资源禀赋、劳动力素质等都比英国强太多的国家随时可以在军事、经济、科技实力上挑战它,美国如此,德国如此,中国如此,甚至印度也如此,相比之下英国凭什么在霸主地位上常坐不下呢?
如今英国以一个小岛的面积、六千万的人口,经济科技在二十世纪以来继续稳步发展,稳居世界第七大经济体,有什么不知足的?
网友h汉唐气象说道:
仔细看看英国历史,你就会惊叹英国人的政治智慧,他甚至会为自己选择对手,他甚至会安排自己怎么失败。大英帝国崩溃了,但英联邦还在,英国还是世界强国之一。哪一个崩溃的大国能做到这一点?
英国的海上霸权,是海军实力与贸易水平短暂结合的产物。工业革命后,海军实力转向依赖工业能力,英国的位置必然被取代。
深度分析
技术变革
在靠风力航行的时代,英国海军有低成本优势:军舰靠风驱动不花钱,军官平时跑商船赚钱,战时召回;水手待遇差但商船也一样,随时能征召。
等到工业革命之后,蒸汽时代到来,海军强弱取决于一个国家的钢铁产能和工业底子。
德国、美国等工业强国即便没有海军的传统,但只要愿意砸钱就能打造一支舰队。
英国反而早期建立起的贸易太广,不得不被迫在全球建加煤站、军港,这就导致了维护成本暴增。陷入了一个贸易越赚钱,越得砸钱养海军的死循环,慢慢的优势变就变成了负担。
殖民地的影响因素
英国对待殖民地的态度是把殖民地当成赚钱的工具,并不是想把殖民地真正的纳入统治的版图。
拿爱尔兰做个例子:爱尔兰离不列颠如此之近,伦敦还是把爱尔兰当殖民地管。爱尔兰与苏格兰的合法性区别就在于,苏格兰是确确实实由苏格兰国王接管英格兰王位合并的。
英国对于各个殖民地普遍采取的管理模式,类似于罗马和帝国行省。威斯敏斯特委任总督,总督对威斯敏斯特和英王负责,但总督没有规定的义务对殖民地上的英王子民们负责。
总督实际上依靠以其他殖民者为中心的殖民地精英管理殖民地。殖民地精英成了对殖民地人民负责的人,这样一来,殖民地精英们事实上有很强的自治性。这与英国对殖民地们———“生产资料”的定义是有极大冲突的。
这冲突就显露在美国独立这事儿上,其直接导火索是:乔治王加税。总督乖乖遵旨,但殖民地精英不肯。
1845年爱尔兰闹马铃薯饥荒时,英国地主和政府放任灾情,导致百万爱尔兰人饿死,彻底摧毁了英国统治的合法性。
对于殖民地统治的合法性,连这些殖民者自身都要打一个大问号。所以当澳新加的白人移民精英塑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合法性,而且其合法性远比西敏寺所谓的“殖民地”合法性牢靠的时候,1931《威斯敏斯特法案》就应运而生了。
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正式宣布英联邦是一个自由结合的自治领联合体,只依靠对英国国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统一在一起。
英国这种剥削式管理在北美独立战争、印度民族运动中反复上演。如果英国跟这些殖民地死磕想想得付出多大的代价。
所以及时止损在很多情况下确实是种不得不倚仗的智慧。
帝国过度扩张
英国的殖民版图太大,反而成了困住英国的枷锁。
19世纪末,当时欧洲发生的任何冲突都跟英国利益有挂钩:克里米亚战争、一战……即便和自己没关系,也得下场掺和。
就拿一战来说,英国为保住自己的欧陆话语权不得不参战,结果在一战的壕沟了打光了家底,间接导致了殖民地独立。
内部利益矛盾
关于这部分如果摊开说,说不完。举个例子来说明:
维多利亚时代,伦敦贵族住豪宅、赚殖民红利,而工人阶级在贫民窟里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
一战后,士兵拖着弹震症回工厂打工,冬天没煤烧、圣诞节没肉吃,上层却照样花天酒地。
这个时候如果你是英国人,你会不会质疑以你的血泪打造的大英帝国,其中90%利益都被本来日子就不错的人攫取了,这到底值不值得?
所以在1945年~1976年的战后共识中,有一条就是:大家默认,帝国不见了。
丘吉尔决策失误
丘吉尔任内一系列操作堪称神助攻:
1925年强行恢复金本位,让英镑升值导致出口暴跌;二战时拒绝与德国和谈,用8个大西洋军事基地换美国50艘旧驱逐舰;为死磕德国,承诺印度、澳新独立,这就导致了战后殖民地直接散伙。
总结
英国的衰落,可以说是“时代红利的耗尽”与“自身调整的失败”的双重作用下的结果。
不过某种意义上说英国的“衰落”并非彻底崩塌。虽然失去了殖民地,但保留了英联邦,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国际影响力。在这个基础上英国可以说是从霸主位置跌下后保存最完好的国家。
英国霸权跌落的历史印证了一个道理:没有永恒的霸权,唯有适应时代变革、平衡内外利益,才能避免被历史淘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